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,总归要编写教案,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。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?下面是白话文的小编为您带来的高一数学必修三教案3篇,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,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。
高一数学必修三教案 篇一
教材:逻辑联结词(1)
目的:要求学生了解复合命题的意义,并能指出一个复合命题是有哪些简单命题与逻辑联结词,并能由简单命题构成含有逻辑联结词的复合命题。
过程:
一、提出课题:简单逻辑、逻辑联结词
二、命题的概念:例:125 ① 3是12的约数 ② 0.5是整数 ③
定义: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命题。正确的叫真命题,错误的叫假命题。
如:①②是真命题,③是假命题
反例:3是12的约数吗? x5 都不是命题
不涉及真假(问题) 无法判断真假
上述①②③是简单命题。 这种含有变量的语句叫开语句(条件命题)。
三、复合命题:
1、定义:由简单命题再加上一些逻辑联结词构成的命题叫复合命题。
2、例:(1)10可以被2或5整除④ 10可以被2整除或10可以被5整除
(2)菱形的对角线互相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菱形的
垂直且平分⑤ 对角线互相平分
(3)0.5非整数⑥ 非0.5是整数
观察:形成概念:简单命题在加上或且非这些逻辑联结词成复合命题。
3、其实,有些概念前面已遇到过
如:或:不等式 x2x60的解集 { x | x2或x3 }
且:不等式 x2x60的解集 { x | 23 } 即 { x | x2且x3 }
四、复合命题的构成形式
如果用 p, q, r, s表示命题,则复合命题的形式接触过的有以下三种:
即: p或q (如 ④) 记作 pq
p且q (如 ⑤) 记作 pq
非p (命题的否定) (如 ⑥) 记作 p
小结:1.命题 2.复合命题 3.复合命题的构成形式
高一数学必修三教案 篇二
1.点的位置表示:
(1)先取一个点o作为基准点,称为原点。取定这个基准点之后,任何一个点p的位置就由o到p的向量 唯一表示。 称为点p的位置向量,它表示的是点p相对于点o的位置。
(2)在平面上取定两个相互垂直的单位向量e1,e2作为基,则 可唯一地分解为 =xe1 ye2的形式,其中x,y是一对实数。(x,y)就是向量 的坐标,坐标唯一 地表示了向量 ,从而也唯一地表示了点p.
2.向量的坐标:
向量的坐标等于它的终点坐标减去起点坐标。
3.基本公式:
(1)前提条件:a(x1,y1),b(x2,y2)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'两点,m(x,y)为线段ab的中点。
(2)公式:
①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|ab|=(x2-x1)2 (y2-y1)2.
②中点坐标公式
4.定比分点坐标
设a,b是两个不同的点,如果点p在直线ab上且 =λ ,则称λ为点p分有向线段 所成的比。
注意:当p在线段ab之间时, , 方向相同,比值λ>0.我们也允许点p在线段ab之外,此时 , 方向相反,比值λ<0且λ≠-1.当点p与点a重合时λ=0.而点p与点b重合时 不可能写成 =0的实数倍。
定比分点坐标公式:已知两点a(x1,y1),b(x2,y2),点p(x,y)分 所成的比为λ。则x=x1 λx21 λ,y=y1 λy21 λ。
重心的坐标:三角形重心的坐标等于三个顶点相应坐标的算术平 均值,即x1 x2 x33,y1 y2 y33.
一、中点坐标公式的运用
【例1】已知 abcd的两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(4,2),b(5,7),对角线的交点为e(-3,4),求另外两个顶点c,d的坐标。
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,交点为两个相对顶点的中点,利用中点公式求。
解:设c(x1,y1),d(x2,y2)。
∵e为ac的中点,
∴-3=x1 42,4=y1 22.
解得x1=-10,y1=6.
又∵e为bd的中点,
∴-3=5 x22,4=7 y22.
解得x2=-11,y2=1.
∴c的坐标为(-10,6),d点的坐标为(-11,1)。
若m(x,y)是a(a,b)与b(c,d)的中点,则x=a c2,y=b d2.也可理解为a关于m的对称点为b,若求b,则可用变形公式c=2x-a,d=2y-b.
1-1已知矩形abcd的两个顶点坐标是a(-1,3),b(-2,4),若它的对角线交点m在x轴上,求另外两个顶点c,d的坐标。
解:如图,设点m,c,d的坐标分别为(x0,0),(x1,y1),(x2,y2),依题意得
0=y1 32 y1=-3;
0=y2 42 y2=-4;
x0=x1-12 x1=2x0 1;
x0=x2-22 x2=2x0 2.
又∵|ab|2 |bc|2=|ac|2,
∴(-1 2)2 (3-4)2 (-2-2x0-1)2 (4 3)2=(-1-2x0-1)2 (3 3)2.
整理得x0=-5,∴x1=-9,x2=-8
∴点c,d的坐标分别为(-9,-3),(-8,-4)。
二、距离公式的运用
【例2】已知△abc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(4,1),b(-3,2),c(0,5),则△abc的周长为()。
a.42 b.82 c.122 d.162
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直接求解,然后求和。
解析:∵ a(4,1),b(-3,2),c(0,5),
∴|ab|=(-3-4)2 (2-1)2=50=52,
|bc|=[0-(-3)]2 (5-2)2=18=32,
| ac|=(0-4)2 (5-1)2=32=42.
∴△abc的周长为|ab| |bc| |ac|
=52 32 42
=122.
答案:c
(1)熟练掌握两点 间的距离公式,并能灵活运 用。
(2)注意公式的结构特征。若y2=y1,|ab|=(x2-x1)2=|x2-x1|就是数轴上的两点间距离公式。
高一数学必修三教案 篇三
教学目标:
1、知识目标:使学生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,初步掌握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。
2、能力目标:通过定义的引入,图像特征的观察、发现过程使学生懂得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,适时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,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和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3、情感目标:通过学生的参与过程,培养他们手脑并用、多思勤练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勇于探索、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。
教学重点、难点:
1、重点: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
2、难点:底数a的变化对函数性质的影响,突破难点的关键是利用多媒体动感显示,通过颜色的区别,加深其感性认识。
教学方法:
引导——发现教学法、比较法、讨论法
教学过程:
一、事例引入
t: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指数的运算性质,今天我们来学习与指数有关的函数。什么是函数?
s: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t:主要是体现两个变量的关系。我们来考虑一个与医学有关的例子:大家对“非典”应该并不陌生,它与其它的传染病一样,有一定的潜伏期,这段时间里病原体在机体内不断地繁殖,病原体的繁殖方式有很多种,分裂就是其中的一种。我们来看一种球菌的分裂过程:
c:动画演示(某种球菌分裂时,由1分裂成2个,2个分裂成4个,——————。一个这样的球菌分裂x次后,得到的球菌的个数y与x的函数关系式是:y =2 x)
s,t:(讨论)这是球菌个数y关于分裂次数x的函数,该函数是什么样的形式(指数形式),
从函数特征分析:底数2是一个不等于1的正数,是常量,而指数x却是变量,我们称这种函数为指数函数——点题。
二、指数函数的定义
c:定义:函数y = a x(a>0且a≠1)叫做指数函数,x∈r。。
问题1:为何要规定a>0且a ≠1?
s:(讨论)
c:(1)当a<0时,a x有时会没有意义,如a=﹣3时,当x=
就没有意义;
(2)当a=0时,a x有时会没有意义,如x= — 2时,
(3)当a = 1时,函数值y恒等于1,没有研究的必要。
巩固练习1:
下列函数哪一项是指数函数()
a、 y=x 2 b、y=2x 2 c、y= 2 x d、y= —2 x